首页 资讯热闻 科技要闻 汽车热点 手机沸点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要闻 >

AI时代芯联集成,引领第三增长线

2024-04-08 15:05:39来源: 今日都市网
  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23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整体震荡发展,下半年出现局部触底反弹信号,细分市场结构分化明显,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产业风景蓬勃发展。在行业下行压力下,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在全球市场的比重仍在增加。其中,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高和国内替代进程的加快,新能源汽车、风景储能等细分赛道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底部的背景下,芯联集成交出科技创新板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3.24亿元,逆势同比增长15.59%。出口收入为2023年的业绩增添了一丝亮色。在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收入下降5%的大环境下,公司出口收入超过5.6亿元,同比增长42.58%。由于晶圆代工行业重资产投资的属性,芯联集成虽然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通过车载、工业控制、高端消费等“三驾马车”的持续发展开发和市场改革。

  芯联集成创始人、总经理赵奇近日在媒体会议上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系统芯片代工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新能源市场的带动下,IGBT成为公司稳定的第一增长曲线,碳化硅业务蓬勃发展,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接下来,我们对第三增长曲线——模拟IC进行了洞察和布局,为公司在智能和AI领域的腾飞注入了新的势能。”

  新能源业务成为压舱石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占全球比重的60%以上、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31.6%;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作为汽车电子的核心,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成本仅次于电池的第二大核心部件。此外,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是功率设备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双碳战略的驱动下,中国市场继续高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GBT和MOSFET消费市场,并且目前这些市场仍然占据着国际厂商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随着国内替代进程的加快,对晶圆代工的需求必然会持续上升。

  核心集成创始人,赵奇总经理

  赵奇指出,2023年,公司拥有8英寸硅基晶圆17万片/月,12英寸硅基晶圆1万片/月,6英寸SiC,面对车载、风光储存等新能源领域的增长需求。 MOSFET 每月出货5000片以上的产能规模,实现每月33万个模块封装产能布局。同时,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主要应用于车载应用和工业控制应用,这两个应用领域的收入占75%以上。其中,车载应用增速同比增长128.42%,产品覆盖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终端客户。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新能源基石。汽车和工业控制业务的增长带动了公司收入的逆势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新能源基石。

  自2018年成立以来,芯联集成建立了三个技术方向: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和信号连接,工艺平台覆盖功率,BCD、MEMS三大领域。现在硅基IGBT已经稳步成为芯联集成的第一增长曲线。”赵奇表示,“2023年,IGBT出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一,也是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IGBT制造基地。该公司每月生产8万个8英寸晶圆,支撑着汽车行业每月生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和30万台光伏逆变器的需求。汽车规模产品覆盖9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终端客户。”

  基于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芯联集成销售业绩也实现了量价上涨。赵奇指出,在2023年整体成熟工艺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公司8英寸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产品年平均单价同比增长4.59%。

  “虽然2023年下半年产能利用率受市场去库存影响有所下降,但年底开始逐步恢复,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改善。目前硅基产能利用率已经恢复到80%以上,功率半导体产能利用率也在恢复过程中,而MEMS产能一直处于满载状态,自去年大规模生产以来,SiC一直供不应求。”他解释说,“在这种背景下,产品ASP的增长受益于两个因素。第一,新产品不断推出,可以有比较好的定价;第二,与行业内类似的产品相比,通过持续的技术和假的价格,可以更好的方式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气化领域,芯联还准备了激光雷达、惯性导航、智能音频控制等多项先进的关键芯片制造技术。在智能驾驶舱和自动驾驶方面,已经获得了许多关键客户。在车身末端的智能控制芯片上,为市场提供了一个集成的芯片制造和IP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

  根据公司一站式系统代工服务的商业模式和客户需求,芯联集成于2023年初完成了模块封装厂房和生产线的同步建设,并迅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进一步增强了客户粘性。

  碳化硅护城河不断加深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光储能等市场的发展,对碳化硅设备和模块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Yole预测,到2027年,以碳化硅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62.97亿美元,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将达到49.86亿美元。

  自去年以来,SiCSiC量产平面自MOSFET以来,公司90%的产品被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主驱逆变器,是国内行业第一个突破SiC的主驱逆变器。龙头企业MOSFET产品,SiC MOSFET在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和出货量很快达到了第一位。2023年11月,为了保持公司碳化硅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芯联集成成立了芯联动力,在芯联动力持股51%,迅速收到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核心联动董事长袁锋

  芯联动力董事长袁锋指出,自去年以来,他与威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公司不断扩大SiC领域的汽车规模朋友圈,与这些新能源战略客户共同开拓SiC。开发MOS在汽车之外的重大新应用,扩大SiC MOS的应用范围。另外,目前国内首条8英寸碳化硅器件研发生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通线;8英寸SiC MOS晶圆与芯片研发进展顺利,预计明年送样,明年量产。

  “电气化和智能化促进了汽车电子电气结构的系统变化,过去代工制造-Tier2-Tier1-终端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产业链正在缩短和高效。代工厂可以直接与Tier1甚至终端原始设备制造商合作,从而快速建立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袁锋指出,“我们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开放定制的服务,通过提供设计服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和应用验证到可靠性测试的一站式系统代工解决方案。”

  袁锋强调,中国有许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竞争激烈。“当然,这些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非常垂直和集成的企业,以及在某个环节集成的新生力量,以及一些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选择使用供应商模式进行合作。这与传统的供应商合作模式完全不同。”他说:“我们的策略是先拿下20%的车规产品,再量产50%的产品,剩下的双方一起合作开发。从设计开始,我们一起开始合作和创新,最终完成 in,没有选择供应商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与客户进行深度绑定。”

  他特别指出,核心联合集成有很大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要自己做,而是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一个有代表性的是碳化硅,这是核心联合动力的由来。“今年,核心联合动力已经成为中国硬科技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项目,数十家金融机构表示愿意投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额度,因为公司希望将资产和业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由碳化硅业务赋能的更全面的公司。”

  赵奇总结说,核心集成培养客户的理念是从单点到一条线、一面到一个人。“从IGBT或MOSFET与客户的合作开始,当双方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和信任,一些客户开始愿意合作一条线,比如为他们提供所有的动力产品,然后在更全面的方面进行合作。”

  “在行业内,第三名以后的企业都在争取价格。因此,我们正在思考如何避免成为第三名以后的企业。目前,在中国,竞争对手至少离我们还很远。现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领先优势,迅速建立公司的护城河和生态系统。”袁锋说。

  汽车规范的主要驱动控制芯片具有市场集中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里,芯联集成在国内外客户中获得了广泛的重大定点,并在市场上确定了关键位置。随着产品验证的推进和产能的不断提高,SiC 随着MOSFET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碳化硅业务已经成为芯联集成的第二大增长曲线。基于对公司碳化硅技术和生态的充分信心,赵奇预测,该公司的SiC业务有望在全球市场份额的30%。

  模拟IC已成为AI时代的新增长极。

  芯联集成在抓新能源行业红利和内部R&D基本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下一条路上,芯联集成仍在思考如何不断扩大竞争优势,立足更长远的发展。

  从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智能、新能源+AI正在赋能汽车、工业控制等行业发展出新的市场增长点。由于汽车电子、能源创新和AI计算能力需求的不断增加,模拟IC在集成电路细分领域持续稳步增长。基于这一认识,核心集成洞察并布局了基于BCD平台的第三增长曲线——模拟IC,紧跟车载和工业控制两大核心终端应用市场的需求变化。

  在模拟IC代工领域,目前国内低压BCD技术集中在消费和工业应用上,很少在中高压领域取得突破。BCD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全球市场规模约为400亿美元,中国需求至少占一半,但目前国内自给率不到10%。一方面,通用BCD芯片份额较小,与应用方案高度融合的专用BCD技术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目前国内企业的一个不足;另一方面,专用BCD需要特殊的技术,而国内代工基本上只能提供国内的普通技术。这两个因素都是非常规的。

  “电源管理一直是BCD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尤其是在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应用中。高效电源管理芯片越来越成为AI和大型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他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芯联集成在汽车、工业和消费市场,开发了十多个专业的BCD平台。这些平台结合了我们对产品终端应用的深刻理解,并给出了量身定制的特殊技术。去年,它们获得了许多主要的定点。我们的BCD工艺平台不断向高压、高功率、高密度方向发展,这也非常适合智能、AI时代汽车、高端工业控制等应用对完整高压、大电流、高密度技术的模拟和电源解决方案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投资布局,目前国内稀缺的BCD可以提供芯联集成。 G0工艺平台,120V车规,55nm BCD工艺平台,应用于覆盖车规和高端工控计算中心,并拥有BCD技术平台,行业内独特的集成技术平台+ eflash (SST),IPS(BCD+MOS)和 BCD-SOI。”

  赵奇认为,通过提供面积更小、效率更高、可靠性更高、灵活性更好的电源管理芯片,帮助客户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推动电源管理芯片业务迎来“星海”,成为公司重大增长点之一。

  此外,芯联集成还在不断丰富产品线,原来的IGBT、MOSFET、 MEMS、功率模块扩展到模拟IC、BCD、SiC MOS、VCSEL、MCU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芯联集成模拟IC工艺平台还将扩展到高度集成智能控制MCU,建立从开关(功率设备)、驱动(功率IC)到微控制器(MCU)系统化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公司在全车智能系统产品中的覆盖率。

  展望未来,赵奇强调,随着折旧的逐渐消化,芯联集成在规模效应、技术领先、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将逐渐显现。基于新能源和AI产业,新产品的全面客户导入和大规模数量将为2024年和2025年公司回归高速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服务快讯网对已注明来源的文章或图片等稿件进行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联系我们:338 5255 390@qq.com